咳嗽发烧别乱吃药!教你科学应对呼吸道感染
日常生活中,您是否出现过咳嗽、流鼻涕、嗓子疼、发热等症状?在门诊中,“呼吸道感染”始终是接诊量较大的疾病类别之一。不少朋友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小毛病,常常自行处理或轻信偏方,反而延误了正规治疗。事实上,若缺乏科学认知,不仅可能影响康复进程,甚至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。今天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来聊聊什么是呼吸道感染,以及正确的应对方法。
什么是呼吸道感染?
首先,我们来明确一下呼吸道的定义。医学上将鼻腔至喉部称为上呼吸道,气管至肺部称为下呼吸道。我们常常听到的“感冒”、“咽喉炎”属于上呼吸道感染;而肺炎、支气管炎则属于下呼吸道感染。简单地说,呼吸道感染就是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侵入呼吸系统,导致呼吸道黏膜发生炎症反应,导致我们产生咳嗽、鼻塞、发热、咽痛等一系列症状。
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有哪些?
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有以下几类:
1. 普通感冒(上呼吸道感染):又俗称“伤风”,关注重点在鼻塞、流涕、喷嚏、喉咙不适和低烧。这是一种自限性疾病,多数患者能在5至7天内逐渐康复,通常无需特殊药物治疗。
2. 流感病毒感染:流感相较普通感冒可更严重,全身症状更加明显,如高烧、肌肉酸痛、头痛、易乏力等,有可能伴随咳嗽和咽喉疼痛。其传染性较强,老人、儿童、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尤其需要格外警惕。
3. 急性咽喉炎或扁桃体炎:主要症状包括咽喉部疼痛、吞咽困难,有时伴发热、扁桃体肿大。如果炎症明显、疼痛剧烈建议及时就医处理。
4. 肺炎和急性支气管炎:肺炎是呼吸道感染中较重的一种表现,病人多有明显咳嗽、黄绿色黏痰,严重时伴呼吸困难、胸痛等。如有类似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,以免疾病进一步发展。
为什么我们会患上呼吸道感染?
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和病原微生物侵袭、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有直接关系。我们日常暴露在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并不少见,但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,病原体便趁虚而入,诱发感染。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、冠状病毒、流感病毒、副流感病毒等;而细菌感染常表现为链球菌、肺炎链球菌、流感嗜血杆菌等所引发的炎症反应。尤其在季节交替、气候寒冷和潮湿、通风条件不良的环境下,人群更容易出现群聚性感染。
得了呼吸道感染,一定要用抗生素吗?
很多患者在得病时首选自行服用抗生素治疗,但实际上,绝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是病毒引起的,如普通感冒、流感病毒感染和多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等,对病毒感染抗生素并没有治疗效果,盲目服用反而容易引起耐药等不良后果。
只有明确为细菌感染,比如经临床医生诊断为细菌性咽炎、扁桃体炎或肺炎时,才有必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。因此,我们强烈建议患者遵循医嘱,不擅自服用抗生素。
出现呼吸道感染时,我们能做些什么?
1. 注意充分休息:当出现不适症状时,减少外出,保障身体更快恢复。
2. 保持房间通风、空气湿润:定期开窗,保持空气流通;干燥时可启用加湿器,帮助缓解呼吸道不适。
3. 适当增加饮水:充足饮水有助于稀释痰液、缓解咽喉不适,加快身体恢复。
4. 适度对症治疗:症状严重者,如发热、头痛、咽痛明显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、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物缓解症状;咳痰较多难以咳出时可使用祛痰药。
5.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:打喷嚏或咳嗽时捂住口鼻,以一次性纸巾处理后妥善丢弃,并及时洗手,防止疾病传染给他人。
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?
若出现以下情况,应尽快就医:
- 持续高烧(超过38.5℃)超过3天,或伴头痛、乏力、肌肉酸痛严重者;
- 咳嗽频繁剧烈伴脓性浓稠痰或痰中带血;
- 呼吸困难,胸闷胸痛;
- 老年人、婴幼儿、孕妇或慢性疾病的患者感染后全身情况明显恶化。
如何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?
做好日常预防,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概率:
1. 勤洗手,避免用手接触口、鼻、眼部;
2. 注意避开人群密集封闭场所,保持空气流通;
3. 适时接种流感疫苗、肺炎疫苗等预防接种;
4. 规律的体育锻炼、均衡饮食增强机体免疫力;
5. 季节交替时增添适当衣物,避免着凉受寒。
虽然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疾病,但科学理性的认识与处理方法不可缺少。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,能够帮助大家对呼吸道感染多一分了解,少一分担忧,出现症状时能更加从容应对,做出正确合理的处置,保障自己及身边人的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