肿瘤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,如何防治?
1658 0 0
2025-02-18
作者:
来源:忠科精选
关键词:


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,化疗无疑是一把双刃剑,在为患者带来生存希望的同时,也伴随着很多棘手的副作用,这些副作用往往严重影响化疗的临床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。其中,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副作用,不仅削弱了患者的免疫力,还可能迫使化疗方案中断或剂量调整,进而影响整体治疗效果。因此,让我们来重点认识它,了解它的危害,并进行有效防治?

 

一、什么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?

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人体免疫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,负责抵御细菌等病原体的入侵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抗肿瘤治疗期间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,具体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(ANC)<2.0×109/L。如果ANC持续减少,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程度也随之逐渐加深,并且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(FN)。

 

二、出现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,会有哪些危害?

当中性粒细胞减少时,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显著下降,导致人体极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,引起机体频繁感染甚至感染难以控制。对于恶性肿瘤患者,多种常见治疗方案引发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较高,可能会影响后续治疗。此外,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造成化疗化疗剂量减少、治疗时间延长、住院时间延长,直接影响患者生存。如果发生

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(FN),则进一步增大急性呼吸衰竭、急性肾功能不全、休克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及死亡风险。因此,积极预防FN的发生是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关键! 

 

三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何有效防治?

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防治首先要明确病因,即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在化疗过程中,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,一旦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,应立即评估化疗药物的副作用,必要时调整化疗方案或剂量。同时,对于可疑的药物或其他致病因素,应立即停止接触,以减少对骨髓的进一步损害。其次是感染防治;由于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减少会增加感染的风险。因此,感染防治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中的重要环节。

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(G-CSF)作为是作为调节中性粒细胞生成与释放的重要生长因子之一,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。自问世以来,G-CSF经历了从短效到长效的发展。2023年新一代长效升白制剂拓培非格司亭问世,在第一代长效G-CSF基础上全面改构升级,可保留更大生物活性,效价更高。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在预防中性细胞减少症方面的获益。不仅可以减少重度中性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,还可显著降低FN的发生率,且安全性好,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,成为临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防治的优选。

总结

综上,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作为抗肿瘤治疗期间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,如果不积极预防,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、影响化疗效果,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存。拓培非格司亭注射液作为长效G-CSF,在预防肿瘤治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FN方面展示出独特优势,显著降低感染风险,稳定持久,安全性好,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。


诚邀您投入健康知识普及行动,提高自我健康意识。

请扫码参与江苏复星医药的微科普学习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


(本网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原创或来源为“忠科精选”,版权均归忠科精选所有,未经授权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,授权转载时须注明“来源:忠科精选”。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,转载仅作观点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)
0
0 / 150
忠科精选旗下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