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识靶向“尖兵”—— 利妥昔单抗
原创
2025-05-29
作者:
来源:忠科精选
阅读量:6182
关键词:

认识靶向“尖兵”—— 利妥昔单抗

在现代医学对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“武器库”中,靶向药物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它们如同精确制导的“导弹”,能够识别并攻击特定的目标,从而更有效地治疗疾病,同时可能减少对正常细胞的“误伤”。利妥昔单抗就是这样一位“靶向尖兵”。

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。听起来很复杂?让我们拆解一下:“单克隆抗体”意味着它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蛋白质,由单一类型的免疫细胞产生,能够精确地识别并结合到某个特定的靶点上。“人鼠嵌合型”则表示这种抗体的一部分来源于小鼠(通常是识别靶点的部分),另一部分来源于人类(主要是抗体的骨架结构),这样做是为了减少人体对这种外来蛋白质产生排斥反应(免疫原性)。

利妥昔单抗的“靶心”是位于特定类型淋巴细胞——B细胞表面的一种叫做“CD20”的跨膜抗原。这种CD20抗原主要存在于前B淋巴细胞和成熟B淋巴细胞上,但在造血干细胞、早期祖B细胞以及正常的浆细胞上则不存在或很少存在。

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相当巧妙。当它通过静脉输注进入人体后,会像精准的雷达一样搜寻并结合到带有CD20标记的B细胞上。一旦结合成功,它就能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来消灭这些B细胞。主要机制包括:

1. 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(CDC): 利妥昔单抗结合B细胞后,能激活血液中的补体系统(一系列蛋白质),像打孔机一样在B细胞膜上打孔,最终导致细胞破裂死亡。

2. 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(ADCC): 结合了利妥昔单抗的B细胞会被人体的自然杀伤细胞(NK细胞)等免疫细胞识别,这些免疫细胞随后会释放杀伤性物质,将B细胞杀死。通过清除CD20阳性的B细胞,利妥昔单抗在不同疾病中发挥治疗作用:

· 非霍奇金淋巴瘤 (NHL) 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(CLL): 在这些血液肿瘤中,癌变的B细胞异常增殖。利妥昔单抗能有效清除这些恶性B细胞。

· 类风湿关节炎 (RA): 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,B细胞被认为参与了炎症过程和自身抗体的产生。清除B细胞有助于减轻炎症和关节损伤。

    利妥昔单抗通常通过静脉滴注给药。因为可能发生输液反应,每次输注前通常需要预先使用解热镇痛药(如对乙酰氨基酚)和抗组胺药(如苯海拉明)。首次输注时,速度会比较慢,并且需要密切监测,因为大约80%的严重输液反应发生在第一次输注时。后续输注速度可适当加快。

    虽然利妥昔单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,但它也有一些需要高度警惕的风险:

输液反应: 这是最常见的风险之一,可能表现为发热、寒战、皮疹、呼吸困难,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医护人员会在输注期间和之后密切监测患者情况。

严重的皮肤粘膜反应: 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甚至致命的皮肤反应。

1. 乙型肝炎病毒(HBV)再激活: 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既往感染者,利妥昔单抗可能导致病毒重新活跃,引发严重肝炎甚至肝衰竭。因此,治疗前必须进行乙肝病毒筛查。

2. 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(PML): 这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、可能致命的大脑感染,由JC病毒引起。患者和医生都需要警惕任何新出现或恶化的神经系统症状,如认知改变、视力障碍、行动笨拙等。

3. 感染风险增加: 由于B细胞被清除,患者的免疫力可能会下降,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。

4. 心脏问题: 有心脏病史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,因为可能发生心绞痛、心律失常等。

5. 血细胞减少: 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、血小板等血细胞数量下降。

结语

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种重要的靶向治疗药物,为淋巴瘤、白血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。了解它的作用方式、使用方法以及潜在风险,有助于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,更安全、有效地利用这一“尖兵”对抗疾病。治疗期间与医生的充分沟通至关重要,任何不适都应及时报告。


(本网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原创或来源为“忠科精选”,版权均归忠科精选所有,未经授权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,授权转载时须注明“来源:忠科精选”。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,转载仅作观点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)
1
0 / 150
热门进展
暂无内容
推荐新闻
暂无内容
忠科精选旗下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