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疗期间的“隐形杀手”:了解并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
原创
2025-05-29
作者:
来源:忠科精选
阅读量:5683
关键词:

化疗期间的“隐形杀手”:了解并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

化学药物治疗(化疗)是对抗癌症的重要武器之一。它通过杀灭快速分裂的癌细胞来控制肿瘤生长。然而,化疗药物在攻击癌细胞的同时,也可能“误伤”体内一些正常且分裂活跃的细胞,其中就包括骨髓中的造血细胞。这常常导致一个常见且重要的副作用——中性粒细胞减少症。

 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,它们是我们免疫系统的“前线士兵”,尤其擅长对抗细菌感染。当中性粒细胞的数量(通常用绝对计数ANC表示)因化疗而显著降低时,就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。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级,当ANC低于0.5 x 10/L时,属于最严重的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,此时身体抵抗感染的能力会急剧下降。

如果在这期间患者出现发热(通常定义为口腔温度>38.3℃或持续高于38.0℃),则被称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(Febrile Neutropenia, FN)。FN是一种紧急情况,因为它常常预示着严重感染的存在,若不及时处理,可能迅速发展为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。

除了直接的感染风险,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FN还会对癌症治疗本身造成负面影响。医生可能因此不得不推迟后续化疗、降低化疗药物剂量,或者延长住院时间。研究表明,这些治疗中断或剂量降低可能影响化疗的整体疗效,进而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机会。不同化疗方案引起FN的风险不同,有些高风险方案导致FN的几率可能超过20%。

   幸运的是,我们有办法帮助身体更快地恢复中性粒细胞的数量。人体内有一种叫做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(Granulocyte Colony-Stimulating Factor, G-CSF)的蛋白质,它就像一个“指令”,能刺激骨髓制造更多的中性粒细胞。科学家们据此开发了G-CSF药物,可以作为“援兵”来帮助化疗后的患者提升中性粒细胞水平。

   最早问世的G-CSF药物(如非格司亭)属于短效制剂。它们需要每天皮下注射一次,并且通常需要持续注射多天,直到中性粒细胞恢复到安全水平。这种给药方式存在一些不便:患者需要频繁往返医院或自行注射,依从性可能不高;如果注射天数不足,效果也可能打折扣。

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,科学家们利用聚乙二醇化(PEGylation)技术,开发出了长效G-CSF药物(PEG-rhG-CSF)PEGylation技术就像给G-CSF分子“穿上”一件聚乙二醇(PEG)“外衣”,这使得药物分子变大,在体内的清除速度大大减慢,作用时间显著延长。

   长效G-CSF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便利性。一个化疗周期通常只需要在化疗结束后24-72小时内注射一次,大大减少了注射次数和患者负担。

更有趣的是,长效G-CSF具有一种独特的“自我调节”清除机制。它的清除主要依赖于中性粒细胞本身——当中性粒细胞数量高时,药物被更快地清除;当中性粒细胞数量低时,清除则变慢。这有助于维持体内中性粒细胞数量相对稳定,避免出现过高或过低的剧烈波动。

   并非所有接受化疗的患者都需要使用G-CSF。根据国际和国内权威指南(如NCCN、CSCO指南)的建议,主要在以下情况推荐预防性使用G-CSF:

1. 一级预防:患者接受的化疗方案导致FN的风险较高(通常认为≥20%),或者风险为中等(10%-20%)但患者同时存在其他危险因素(如高龄、体能状态差、既往有放化疗史等)。

2. 二级预防:患者在之前的化疗周期中已经发生过FN或剂量限制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(即因为中性粒细胞太低而不得不降低化疗剂量)。

是否需要使用G-CSF以及选择哪种类型,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、所用化疗方案的风险以及相关指南来综合判断。

结语

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其引发的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(FN)是化疗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风险。它们不仅可能导致严重感染,还可能影响抗癌治疗的顺利进行。长效G-CSF药物通过提供便捷、有效的预防手段,帮助患者降低FN风险,保障化疗按计划进行,为最终战胜癌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。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接受化疗,请务必与医生充分沟通,了解并管理好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相关风险。


(本网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原创或来源为“忠科精选”,版权均归忠科精选所有,未经授权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,授权转载时须注明“来源:忠科精选”。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,转载仅作观点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)
0
0 / 150
热门进展
暂无内容
推荐新闻
暂无内容
忠科精选旗下网站